分類

房產

2024 年 4 月 30 日

春雨如酥润黑土 智慧农业谱新曲_查包養網站比較中国网

4月17日,一场春雨如期而至。辽阔的建三江平原,在细雨中萌发出勃勃生机。一片片黑土地上,处处是农人们忙碌的身影。

黑龙江省春耕生产暨智慧包養網农业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标志着黑龙江春耕生产全面启动。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旱田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包養第六管理区6号地块,一排联合整地机、电控气吸式高速播种机整装待发。

“这个地块去年利用联合整地机进行整地后,交叉斜向耙地两遍,用配备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型高端智能机车进行秋起垄,现场的作业环节施肥、播种、镇压、喷药都是无人驾驶。”解说员自豪地介绍。

配备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大型高端智能机车已经很“高大上”了,更“酷”的是,在田间管理上,还有飞机航空作业。

旁边一架“罗宾逊R66”直升机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架直升机日作业可达1.5万亩。优势就是机载药量大、作业效率高、应急突击优势显著。”解说员的介绍让大家惊叹不已。

大面积提单产是黑龙江三农工作的头号工程。今年,黑龙江坚持稳面积、提单产双向发力,加强高标包養網比較准农田建设,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我们组织18个分院(所)212名各领域专家包联13市(地),采取‘一所牵头、多所参与’的服务机制,成立13个包片技术指导组,对接各市(地)需求,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指导实用技术应用、开展农民培训等举措,科技服务全省粮食和大豆油料作物生产,指导各市(地)科学推进春播备耕工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申甲说。

强化数字赋能,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培包養網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黑龙江春耕生产的最大亮点。

在七星农场增发国债支持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和智能控制灌溉示范区现场,据了解,该示范区可实现耕地质量监测、气象数据监测、病虫害预测预报以及智能控制灌溉等功能,并且各种监测设备与“数字三江”搭建的“种植管理平台”相连,在农机中心智能管控平台就能接收到监测数据、影像资料。

“聚焦北大荒智慧农业先行区建设,完善地块数字地图,开发作物分布图、地力包養分析及施肥处方图,发展智慧育种、智慧水利,建设智慧农业大脑。今年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11个,提档升级以农机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慧农场16个,无人驾驶农机应用率达到0.8%以上。”北大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姜庆海说。

在智能农机、智慧植保、农业大数据金融、数字兽医管理等方面,黑龙江省已处于全国前列,北大荒的智慧农业更是领跑全国,4700万亩耕地实现上图入库、实时监测,识别精度超过90%。据悉,今年黑龙江省要启动建设105个大田种植智慧农场、11个设施智慧农场、50个智慧牧场、3个智慧渔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赋能加速、提质增效黑龙江的现代化农业。

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2亿亩以上,全省大豆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以上,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通过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力争水稻、玉米、大豆单产水平分别同比提升3.5%、7%和5%,确保2024年粮食综合产能达到1660亿斤。

雨生百谷。伴随着淅沥的春雨,一幅农耕画卷在龙江大地缓缓展开。


2024 年 4 月 30 日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以特色种植拓宽乡村查包養網站比較振兴路_中国网

近日,在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孟庄镇大郭庄村蒂夷茗生态茶园,连片的茶园绿芽初绽、茶色葱茏,十几名采茶人分散在一排排茶包養垄中,穿梭忙碌、指尖翻飞,动作麻利地摘下包養鲜嫩的茶芽放入篓中。

山东蒂夷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浙峰如同往常一样,来到茶园查看茶树生长状况。“今年的天气比去年冷,茶叶采摘期往后推迟了大概半个月左右,我们预计茶园今年能采鲜叶大概在2万斤左右。干茶大概在四、五千斤,产值在1000多万元。”2011年初,在枣庄经营茶叶多年的他,在大郭庄村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蒂夷茗生态茶园。

在这处茶园中,村民每年可按照每亩地粮食产量的当年市场价获得租金,从传统的种田模式中解放出来包養从事其它产业。同时,茶园还安排120多名村民进茶园上班,在家门口“带薪种田”。

孟庄镇下道沟村中药材园区种植基地,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田地里几包養十位村民们分工明确、手法熟练地进行熟地覆膜、勾垄施肥、分拣药苗、栽植包養網款冬花、白术等中药材,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我们今年每亩1200元又流转的160亩地,全部种植款冬花等中药材。”山东安欣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雷民说。从2020年开始,他在下道沟村先期投资300多万元,从村里流转了200多亩,打造高效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兴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实现晾晒,加工、储存、销售一头龙产业链,带动了当地村民每年增收几十万元。

为推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孟庄镇立足“为城服务、靠城致富”,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做精“土特产”文章,持续推进草莓种业研发中心、鲜农农旅融合产业园、道沟中药材产业园、蒂夷茗生态茶园和孙枝鸡繁育产业园等5个园区提质扩量,全力推动片区高质高效农业产业发展。

目前,孟庄镇的“凤翔果香·山水孟庄”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覆盖5个行政村,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片区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8家,年产值2.8亿元;规上企业8家,年产值3.4亿元。2023年,片区及周边的75家企业共带动就业3500余人,人均增收4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0元,比枣庄市平均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褚洪波 王海楠)

2024 年 4 月 29 日

探访斑查包養網马鱼的“家”_中国网

4月25日,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空间应用系统科学实包養验装置集成室,工作人员在集成完毕的飞行产品前合影留念。

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中,由四条斑马鱼和金鱼藻构成的水生生保系统随飞船上行。据介绍,“空间先进水生生保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是本次空间包養網应用任务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也是我国首次在太空开包養網展脊椎动物科学研究。记者在水生生保系统飞行产品集成完成之后,走进样品制备包養網室、系统集成室包養網心得,探访斑马鱼的“家”。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  1  2  3  4  5  6  7  8  

2024 年 4 月 29 日

湿地公园舒展城市的诗意查甜心包養網_中国网

湿地是大自然赐予城市的珍贵礼物。图为白天鹅在山西平陆黄河湿地栖息。 新华社 发 近日,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传来新进展,公园一期启动区块进入施工阶段,预计今年5月开园。该湿地公园面积是西溪湿地的近4倍。湿地公园基于城市是怎样的存在?一个优秀的城市湿地公园是什么样的?中国有13座城市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数量居各国第一,你都了解吗?

记者 彭薇

多一些“会呼吸”之处

春天候鸟飞来、秋天芦苇摇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城市的珍贵礼物。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景观。

对现代化城市来说,湿地更像一个吐纳新鲜空气的生态之地,被誉为“城市之肺”。湿地类型多种多样,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江河湖泊、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如今,城市在许多自然湿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公园型湿地,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从概念上说,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也就是说,城市湿地公园在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调节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锻炼和观光、度假的场所。

比如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原为太湖的一处秀丽湖湾,水壤交错,有茭芦莲菱、鱼虾蛤贝之物,更有白鹭飞天、蛙鸣鸟啾之境。规划之后,这里成了生态型景区,有湿地浏览体验区、大熊猫科普馆、植物馆等。市民和游客可前往游步道、水生植物池、科普走廊和沉水植物观赏区等进行湿地游览,也可以去大熊猫科普馆,看大熊猫“新月”和“竹韵”嬉戏,或者乘坐游船欣赏两岸美景。

又如正在规划建设的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它是杭州最大的沿江滩涂湿地,也是钱塘江潮起之处,更是“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未来,这里将形成集阳光、潮涌、候鸟为一体的旅游观赏地点。

大都市中心

“等待”湿地生长

城市湿地公园集天然吐纳与观光休闲为一体,那么,一个优秀而又人性化的城市湿地公园究竟是什么模样的?

伦敦湿地公园是最为典型、突出的城市湿地公园案例,从规划到设计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它是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也是世界范围内首个建于城市核心地带的湿地公园,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美好的城市中相聚。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前身是城市里荒废的老工业区,有着4个废弃的水库。鉴于该地本身就是鸟类和昆虫栖息之地,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

对于一个湿地公园而言,水体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维系各部分功能与能量循环的重要纽带。伦敦湿地公园的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纷繁的联系与影响中寻求最大限度的平衡,从而达到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也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在建设伦敦湿地公园的过程中,人们始终怀有“等待”的意识。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的建立和运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伦敦湿地公园在建成8年后(2000年5月)才对外开放。其间,科研人员定期监测生物的恢复和生长状态,直到这里水草丰盈、树木繁盛。

作为居民休闲度假的重要场所,伦敦湿地公园也有许多独特的设计。比如,在接近湿地中心地带,设置了一处3层楼高的“孔雀塔”观察室,可向窗外各方向观察生态景观。同时配备了一些望远镜,为游览者提供清晰而真实地观察湿地生物的机会。一些玻璃幕墙的设计也可让游客在不干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近距离观察湿地的细节。

在不影响公园生境的情况下,公园注重湿地与观光者之间的紧密关联。比如,公园不定期推出湿地观察或认识动植物等主题活动,甚至允许观光包養者“下水玩”,用手触摸湿地,进一步认识湿地生物。还有一些喂食鸟类、园艺栽培小活动等,让观光者不只是“看”,还能通过参与活动体会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国际湿地城市”

认证生态宝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里描述的诗意之境,是湿地的景观画面。为保护城市里的湿地景观,2017年初,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国大会首次提出“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

何为“国际湿地城市”?它须在其行政区域内有一处(或以上)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或者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并且行政区域内湿地面积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截至目前,《湿地公约》共认定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国共有13个城市入选,分别是哈尔滨、海口、银川、常德、常熟、东营、合肥、济宁、重庆梁平、南昌、盘锦、武汉、盐城。

中国的“国际湿地城市”,特色景观各不同。

常熟河网密布、湖荡众多,湿地面积大且类型多样。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是华东地区最大的生态湿地公园之一。这块掩映在苍苍蒹葭的江南碧玉,给人留下了“沙家浜,最美即芦苇荡”的印象。

黄河携带而来的淤泥,不仅造陆包養網比較填海,也使得东营成了一座建在湿地上的城市。东营湿地率约41%,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大类14种湿地。

盐城拥有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包養網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683万亩沿海滩涂湿地。作为全国唯一拥有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级市,盐城湿地保护地数量与等级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前列。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在盐城黄海湿地,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结束了全包養平台推薦球百年无野生麋鹿的历史。

作为“东亚—澳大拉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转站,南昌每年为全球数十万只水鸟、75%以上的东方白鹳和98%的白鹤提供了越冬栖息地,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

水稻如今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之一,而稻田正是人工的湿地。重庆市梁平区湿地率近11%,境内408条河流、78座湖库、80万亩稻田串珠成链,大量乡村小微湿地以群落的形式存在,提升了乡村颜值,也让田园生态涵养有了充足“本钱”。

银川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一座“国际湿地城市”。银川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处,自然湖泊近200个。其中的鸣翠湖享有“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公园之一”“中国生态保护最佳湿地”的美誉。包養網


2024 年 4 月 29 日

内蒙古:种地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查包養網站比較说了算”_中国网

中新网呼和浩特4月1日电 题:内蒙古:种地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面朝黄土背朝天,牛耕人背满身土”,这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牵手“联姻”,越来包養越多的农民开始“在手机上种田”,种地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智慧农业生产为农村现代化插上翅膀。

作为全国13个粮食重点生产省区之一,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近年来,内蒙古综合运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改变传统种田场景,提高春耕效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正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图为葡萄种植园区下自动加水装置。郝克强 摄

智慧“绳子”精细作业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南营村蔬菜种植由来已久,主要以白菜、青尖椒等为主导产业,可由于种子小,无论是人工撒播还是传统机械播种,播撒都不均匀,不仅成本高,还影响蔬菜生长。

为提高产量和播种效率,南营村用集体资金购置一台种子编织机,满足村民春耕备耕需求,并成立志愿服务队,利用闲暇时间免费帮村民完成种子编织。

  图为志愿服务队指导村民编织种子线。师慧杰 摄

“通过编织机为辣椒、圆菜育苗,预计可育苗600万株,为2000多亩土地提供育苗保障。”南营村党支部书记郝建国说。

记者在南营村看到,村民们围在种子编织机旁,随着机器的运转,一颗颗种子按设定好的株距,被播种带纸包裹住,经过线轴被播种线固定扭成一根种子绳。

“播种带纸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不会对耕地造成污染,农民将这根线种到地里就完成了播种,可以说是一根‘线’让农民告别了传统播种方式。”郝建国说,编织机能跳过间苗环节完成播种,提高播种效率的同时,实现精量化播种。

“北斗导航”精量播种

这几天,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的农田里,安装北斗导航的传统农机变成为无人驾驶的“神器”,让农民轻松种地的同时,又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图为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播种。于厦 摄

永利村二组村民吴建军今年种了50亩小麦套种葵花,全部采用安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播种,使用方便,播种质量高,不浪费种子,省人工省时间。

小麦套种葵花是河套地区种植小麦的一种模式,通过二者结合,每亩地可各产小麦和葵花500多斤,亩均收入3300元左右。

  图为农户往播种机里加种子。张华君 摄

据永利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文忠介绍,北斗导航最核心的内容是“精量”,这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基础。“包養北斗导航系统提供了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解决了以往播种不直、行距不匀等问题,每亩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10%,增产15%以上,真正实现了高效生产。”

今年,杭锦后旗计划种植11万亩小麦,166台套安装北包養網 花園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械将提升小麦种植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全旗正在抢墒播种,预计4月中旬完成小麦播种。

温光水肥精准控制

“嘀嘀包養網排名,嘀嘀……”在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巴彦淖尔农高区智慧农场,技术员杨永刚的手机收到了缺水预警提示。他打开“智慧农业云平台”,根据预警提示找到缺水地块,轻轻一点对应位置的放水开关,田地里便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

“智慧农场采取水肥一体化灌溉,当监测系统显示土壤湿度不够时,我就通过手机对预警区域进行定时定量灌溉。”杨永刚说,现在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搞定多亩地的灌溉。

  图为巴彦淖尔农高区智慧农场(资料图)。杨永旺 摄

自动化气象站、智能土壤温湿度检测、智能化棚内温湿度检测、智能化土壤肥力检测分析……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格尔图村的一处田园综合体项目基地里,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基本可以实现科学精准的农业设施种植管理,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提高了经营效益。

“通过棚内数据采集上传中心控制平台,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棚内温湿度控制,土壤水肥自动补偿包養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内容,每年产量可提高20%至30%。”基地工作人员赵梦莹说。

  图为赛罕区智能温室大棚里的多功能气象站。刘怡彤 摄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各地“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地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科技支撑,播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完)

2024 年 4 月 28 日

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演变特点及启查包養行情示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科学技术之变(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世界大变局的“加速器”和主要变量。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加速发展时代,科技发达国家充分发挥其科技基础优势和科技政策导向作用,全面强化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及前沿领域布局,力争在新科技革命及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在科技事业发展国家建制化的当今时代,科技政策制包養網定对任一国家都意义重大,能够直接影响未来科技发展路径和国际科技竞争力。美国自二战后,形成了以《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思想为轴心的科技政策体系,该报告明确指出政府应当制定全面的科技政策资助科学研究。冷战结束时,美国科技政策体系已经成熟化和系统化,这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基础,使21世纪初美国的综合科技水平在全球处于一国独大独强的显赫地位。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多极化深入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科技迅速崛起,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先地位受到明显挑战。近几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崛起及其世界性影响力的提升被美国视为“步步紧逼的威胁”(pacing threat)。美国为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不惜对我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等,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中美竞争更加激烈,被称为“新冷战”。美国不断调整和强化科技政策作用,科技政策研究中更是将应对中国竞争视为是保持其科技领先地位的首要因素。例如:2019年9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发布《创新与国家安全:确保我们的优势》报告,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既是美国的经济伙伴,又是战略竞争对手”。2020年11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合作的中美科技关系工作小组发布《迎接中国挑战:美国科技竞争新战略》报告,为应对中国挑战、提升美国竞争力和保护国家安全提供了16条政策建议。2021年1月,新美国安全中心发布《掌舵:迎接中国挑战的国家技术战略》报告,认为“崛起的中国对美国及其盟友构成了直接挑战,美国有必要制定国家技术战略,以保持其在创新和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在此背景下,研究美国近20年来科技政策的演变特点,有助于深入理解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美国科技战略规划的发展趋势及走向,观察科技政策效能与科技创新竞争力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这对于我国优化科技政策制定、前瞻科技战略布局和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本文聚焦于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按照美国总统任期总结各阶段科技政策重点,梳理和归纳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以便对美国科技政策发展全貌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将科技政策落脚至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方面,系统分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历史演变,从侧面线性反映美国科技政策的作用效果;通过以上分析,将相对全面地反映美国近20年来整体科技政策发展走向及战略布局重点,为我国科技战略发展和科技政策布局提出若干启示思考。

美国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发展历程

科技政策往往能反映科技治理的国家意志、科技发展的战略方针及资源配置的顶层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有重要影响。按照21世纪以来美国总统的任期划分阶段,以小布什政府时期为起点,广泛搜集各时期的战略方针、科技规划、研究报告及批准的法案等政策文件,重点分析科研投入强度、前沿领域布局、人才培养和对华态度等科技政策问题,但不涉及科技政策的具体操作和实施细节。

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2001—2008年)

克林顿政府时期为小布什政府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布什政府的科技政策相对平稳,主要呈现出3个特点:提升美国全球竞争力成为重点关切。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达至繁荣》报告,制定了提高美国创新能力的行动议程。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NAS)发布《站在风暴之上:为了更辉煌的经济未来而激活并调动美国》(以下简称《站在风暴之上》)报告,指出迫切需要全面协调的联邦努力以增强美国竞争力。2006年,小布什签署的《美国竞争力倡议:在创新中领导世界》,这直接促进了2007年《美国竞争力法案》的生效。 推行教育改革,扩大教育投入。小布什政府上台初就提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于2002年形成法律,旨在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2007年8月,《美国竞争力法案》要求把国家科学基金重点用于奖学金支持计划、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师资培训和大学层面的STEM研究计划。2007年10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SB)发布《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报告,指出美国亟需建设一个强大的、协调一致的STEM教育体系。重视能源技术和纳米技术发展。小布什政府在保持信息技术先进地位的同时,将能源技术、纳米技术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例如,在纳米技术领域,2000年2月,白宫发布《国家纳米技术计划:引领下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美国进入全面推进纳米科技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小布什签署《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随后美国不断定期发布《国家纳米技术战略规划》(迄今已发布6份),使其纳米技术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奥巴马政府的科技政策(2009—2016年)

奥巴马政府时期充分发挥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导向作用,先后3次发布国家层面的创新战略,从而构成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科技政策框架。主要包括:重视对基础研究、STEM教育等基本创新要素投入。2009年2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以下简称《ARRA法案》),致力于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美国经济复苏,这使当年美国研发经费增幅达历史新高。基于该法案,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要求加大政府在基础科学、教育和新兴产业技术领域的投资,以增加就业机会、恢复美国经济。同时,奥巴马政府时期将STEM教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注重STEM教育者素质的提升,同时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大力吸收国际高级技术人才,2013年发布《联邦政府STEM教育五年战略计划》,2015年通过《STEM教育法案》。注重对先进制造、清洁能源等科技前沿创新布局。2011年《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关注创新为民生服务,重点转向激发创新活力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繁荣。美国在科技政策中强化前沿技术攻关,先后发布了“先进制造业战略计划”“国家机器人技术计划”“材料基因组计划”“脑计划——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精准医疗计划”“清洁能源计划”等。其中,先进制造是美国重点布局领域,围绕其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战略报告等。强调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2012年1月,美国商务部发布《美国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美国21世纪经济增长和维持竞争力领先地位的关键。2015年《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强调政府是创新主要服务者,提出了包括建设创新基础设施、推动私营部门创新和催生国家重点领域优先突破等具体措施以提升政府服务创新的能力。

特朗普政府的科技政策(2017—2020年)

通过特朗普政府各财年的研发预算优先事项和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的各项战略、文件等,结合2020年联邦政府总结发布的《提升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特朗普政府亮点:2017—2020年》,可以洞察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科技政策布局。主要有:高度关注国家安全,实施“美国优先”政策。特朗普奉行“单边主义”保护政策,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巴黎协定》等一系列国际协议,同时收紧竞争对手国家留学生签证;在新兴科技领域强调美国利益优先,以实现“美国再次伟大”的战略目标。2017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为恢复美国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明确了战略方向。科研投入持续增长,激励企业创新。特朗普政府在各财年研发预算提案中都主张削减基础研究等非国防研发支出,大幅增加国防研发预算。但由于美国科研经费控制权在国会,而不在政府,最终联邦财政科研总投入仍呈增长态势。为激励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机会,2017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减税与就业法案》。重视新兴技术研发,促进未来产业发展。2020年10月,美国白宫发布《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明确列出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科学等20项“关键与新兴技术”清单,围绕这些关键与新兴技术领域,联邦政府相继发布战略规划、研究报告和法案等。

拜登政府的科技政策(2021年至今)

拜登政府的科技政策发展走向可从白宫网站的行政命令、声明文件及2022、2023财年研发预算中进行研判。主要有: 积极应对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问题。2022年4月,白宫发布《关于应对COVID-19长期影响备忘录》,以促进公民健康和国民经济尽快从疫情中恢复。此外,拜登政府表示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开展绿色经济,重返《巴黎协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拜登政府2021年呼吁投资1800亿美元用于研发和未来的技术,明确指出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5G通信技术、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与国家战略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领域,要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2022年,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STC)发布《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目录更新版,被视为是支持美国国家技术安全、保护敏感技术和争夺国际人才的重要参考,并推动《2022科学与芯片法》正式立法实施。加大力度吸纳全球优秀人才,实行“友岸合作”的多边主义政策,强化科技军事联盟。拜登政府提出了新的吸引人才政策,例如,新增22个STEM教育专业,延长STEM相关专业J-1签证(交流访问学者签证)期限,以及简化STEM专业人才的绿卡申请流程等。拜登政府强调联合盟友国共同应对外来威胁。2021年3月白宫发布《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2022年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明确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头号竞争对手,要求重振美国在世界各地的联盟和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及其他共同威胁。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历史演变分析

研发投入政策是国家科技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科技政策作用效果最为直接的反映和体现。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作为国家科技投入核心战略性资源和代表,分析其长时间序列下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感知美国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演变规律,观察科技政策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

美国总体研发投入强度

二战以来,美国R&D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图1)。按照科技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R&D经费投入变化趋势与其国家科技政策演变高度一致:1953—1964年,美国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并受苏联成功发射卫星的影响,大力支持科学研究。该时期,美国R&D投入强度急速增长。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由于科学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公众对科学产生了质疑,进而导致R&D投入强度下降。20世纪80年代,美国积极鼓励和支持产业界研发以应对日本经济挑战,美国R&D经费投入增加并扩大了其使用范围。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赢得了与苏联的冷战及与日本的经济竞争,美国R&D投入强度开始平稳发展,逐渐保持在其GDP 2.5%—3.0%的水平。2017年之后,面对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美国认为其科技地位再次受到挑战,又增加了R&D经费投入,在2019年首次突破了3%,达到了3.12%。

具体来看,美国R&D经费主要来源于联邦政府和企业。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R&D投入强度与联邦R&D投入强度变化曲线高度一致,之后与企业R&D投入强度变化一致。这说明:美国R&D投入开始以联邦政府投入为主导,随着企业R&D投入的快速增加,其在国家研发体系中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R&D投入主要影响因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00年之前,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强度整体上一直在下降(已经下降到0.6%左右),21世纪头10年趋于平稳(2009年美国《ARRA法案》为研发提供的一次性增量资金,使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强度有一个小幅的增长),2010年之后又出现了较大的缩水,这也是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一直在强调增加联邦政府R&D投入的原因之一。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活动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活动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3种,其分布如图2所示。21世纪之前,美国联邦政府基本50%以上的研发资金都用于实验发展活动,但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投资不断增加,承担了大部分的试验发展活动,美国联邦政府研发重点逐渐从试验发展向基础研究倾斜,基础研究投入份额显著增长。但需注意的是,21世纪以来基础研究投入呈现平稳甚至下降的趋势,科学界开始呼吁要加大联邦政府R&D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研究。例如,2014年9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S)在《恢复基础:研究在维护美国梦中的重要作用》报告中指出:如果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来支持科学事业,尤其是基础研究,美国长期以来作为创新引擎、产生新发现和刺激就业增长的优势就会被削减。2020年9月,AAAS发布更新版《自满的危险:美国处于科学与工程的临界点》报告,重点指出受全球新冠疫情、人才流动限制和研究经费削减等政策影响,美国在科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迅速缩小,中国在许多重要指标上都超过了美国;因此,美国急需增加研发预算,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美国STEM教育提升劳动力。虽然不能预见某项基础研究会在何时何地引领新的经济增长,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21世纪初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世界领先地位,与其历届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持续的投入增长不无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核心部门研发投入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科技研发核心部门主要有国防部(DOD)、能源部(DOE)、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这些机构均是具有明显领域特征的功能型政府机构,观察其R&D投入演变趋势(图3)也能从侧面反映相应领域的政策变迁。美国高度重视国防领域研发活动,DOD长期以来R&D投入份额达40%以上;但伴随国家战略转向科技和经济发展,美国开始缩减军事经费,R&D投入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为应对传染病、癌症等人类生命健康威胁,NIH启动“脑科学计划”“精准医疗计划”等,R&D投入份额呈现上升趋势,21世纪以来始终维持在20%以上。近年来,国际上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DOE研发资金在2015年之后稳步提升。NASA的R&D投入随着与苏联太空竞争及“星球大战计划”的结束而下降,21世纪以来稳定在6%—10%。NSF作为美国国家基础研究资助的核心部门,R&D投入始终维持在2.5%—5.0%。可见,美国联邦政府对核心部门的R&D投入布局与国家领域战略发展倾向相一致。

美国国防和非国防研发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国防和非国防R&D投入演变如图4所示,与图3相关政府部门的R&D投入趋势保持一致。20世纪50年代末为应对苏联太空竞争及21世纪初为应对恐怖主义,美国均优先发展军事,重视国防领域研发活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非国防研发有了一定的增长,符合公众福祉的健康领域迎来了发展契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战略防御”计划,重新增加了国防研发支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开始提倡军转民或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国防R&D投入开始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稳;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战略重点转向促进经济增长,国防R&D投入下滑,2017年后美国挑起“科技战”,美国国防R&D投入份额更是低于50%。非国防指的是除DOD和国家核安全局(NNSA)之外所有研究资助者的资助类别,按照功能主要包括健康、空间、能源、一般科学、自然资源和其他。总体来看,美国在非国防领域采取了点面结合的科研资助模式:一方面,为保护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鼓励科学家非功利性开展科学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在投入领域方面涵盖健康、一般科学和自然资源等相关所有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导向和科技竞争核心领域,美国联邦政府大力支持相关领域科技研发。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于与苏联的太空竞争中,空间R&D经费投入直线上升;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全球性能源危机,能源R&D经费投入迎来一段上升期。

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入的学科布局

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的学科分类统计口径主要包括生命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环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学科8类(图5)。其学科领域R&D投入的变化与国际竞争环境、科技战略布局等密切相关。从投入占比来看,生命科学领域是美国联邦政府R&D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占联邦政府研发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中NIH承担了大部分的生命科学研究,该领域主要包括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健康科学。第二大学科领域是工程科学,包括航空、航天、化工、电气、机械和材料等学科。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美苏争霸,使得该领域R&D投入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冷战的结束而下降。近年来,中美芯片竞争愈演愈烈,材料科学逐渐成为工程科学的重点关注,使得该领域R&D投入又呈上升趋势。第三大学科领域物理科学的R&D投入随着冷战的结束显著下降。R&D投入明显增长的学科领域有生命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数学和计算机科学R&D投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显著增长,这主要得益于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算机科学R&D投入迅猛增加。2017年计算机科学R&D投入几乎是数学的3倍,使得美国信息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通过以上对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的多维分析可以发现,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比例往往与其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重点密切相关,而美国联邦政府在核心部门、非国防领域和不同学科的R&D投入份额的显著波动均出现在21世纪之前,21世纪以来则相对平稳。这或可从侧面说明,近20多年来美国科技政策只是惯性发展和惯性起作用,政府没有出台突破性或变革性的科技战略政策。

美国科技政策演变逻辑及特点

从科技政策和R&D投入的演变来看,美国科技政策发展有一个潜在的方向指引(内在逻辑)——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战胜竞争对手。美国认为其历史上曾数次面临竞争危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美国科技政策和研发投入布局迅速做出重大变革,动员一切力量投身于与苏联的太空竞争。20世纪80年代,面临与日本的经济竞争,美国积极拓展联邦资金的使用范围,制定一系列措施鼓励联邦机构、大学和私人企业之间合作以促进技术转移转化。20世纪90年代,冷战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同时美国凭借“信息高速公路”为首的信息产业的科技引领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21世纪头10年,美国科技政策惯性起作用。2008年以来,尤其是2018年之后,面对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美国认为其科技地位再次受到挑战,又一次迎来了改变其科技政策走向的历史性时刻,并将之称为“中国的斯普尼克时刻”。近年来,美国为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科技政策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

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和加强创新制度建设重塑

进入21世纪,自2005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发布《站在风暴之上》报告之后,美国科学界和政策界普遍认识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下降和科学技术领导地位受到威胁,美国联邦政府、科技智库等各类科技政策机构就美国科技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进行反思。例如,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2020年发布《认识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报告,指出面对中国发展及美国政府R&D投入的下降,国家创新体系正处于危机之中,需要重建国家创新体系。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20年发布《在下一个经济体中竞争:创新时代》报告,指出美国作为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历史地位已受到威胁,并提出50条具体建议为国家创新提供了路线图。从奥巴马政府3次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起,美国不断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国家层面相应出台了很多领域创新战略计划、竞争力法案等。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强调国家创新主体间的体系不同合作,以一种“全政府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促进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多政府部门合作、军民融合、公私合作等多个方面。

加大研发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以巩固创新根基

美国科技政策的变革还体现在政府在财力和人力上的投入加大。在财政资源方面,加大联邦政府R&D投入力度,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成为美国政策文件中关注重点。例如,拜登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一上台就不断强调大力增加联邦政府R&D投入,在《2022芯片与科学法》中,政府对科技的投入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对STEM教育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1世纪以来,美国颁布了一系列STEM教育的科技政策(图6),形成了较为完善的STEM教育体系。特朗普政府时期严格限制了STEM专业留学生的签证和移民条件。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指出,如果美国STEM移民政策不进行重大改革,美国将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被中国超越。2022年,拜登政府颁布新政放宽了STEM专业人才在美国就业和移民的要求,以重新恢复美国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实施国家产业政策以控制高科技领域产业链

美国一直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但实际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联邦政府开始强调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隐形的产业政策介入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和经济复苏目标,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政策框架。特朗普政府时包養期提出未来产业的概念,2020年6月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发布《关于加强美国未来产业领导地位的建议》,2021年1月又发布《未来产业研究所:美国科学与技术领导力的新模式》报告,以促进先进制造、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等产业的发展。ITIF于2022年1月发布《计算机芯片与薯片:美国战略产业政策的案例》报告,认为美国只有制定战略性产业政策,确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产业和技术,才能持续掌控美国的创新和生产能力。近几年,美国正在打破传统的市场经济理念,加强政府在促进科技产业中的作用,采取“产业政策”振兴美国关键科技产业,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上体现国家干预。以先进半导体产业为例,美国《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于2022年8月9日签署成法,旨在激励美国先进半导体生产和控制先进半导体产业链,支持美国的尖端应用科学研究。

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以保持其全球科技领导地位

随着中国在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领域的崛起,以及中国与美国在专利数量、高被引出版物、全球创新指数和R&D投入总量等方面差距迅速缩小,美国各界充满了“即将被中国全面超越”的焦虑,并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202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未来10年是中美竞争的决定性10年”,中美围绕高技术领域呈现持久博弈的明显趋势。近年来,美国加大了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遏制力度,实施严格且精准的出口管制。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实体清单》(Entity List)为例进行说明:特朗普时期试图通过科技“脱钩”遏制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科技发展,20包養18年后《实体清单》中的中国实体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拜登政府上台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科技遏制倾向,不断升级对中国高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度。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对向中国出口的先进计算和半导体制造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旨在进一步限制中国购买和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可见,美国对中国打压态度非常包養網明确,遏制中国科技发展愈发成为其科技政策变革的重要因素。

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主要结论

2包養網心得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兴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版图显示出多极化发展态势,美国的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和科技竞争实力就显得相对走弱。刨除科技创新全球化因素之外,这与其近几届政府科技政策缺乏有效创新改革,以及政府R&D投入不断下降等有着密切联系。近20年来,美国科技政策的发展情况可分为2个阶段。

21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没有出台突破性或变革性的科技战略,只是“惯性”起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丧失了同量级的竞争对手,20世纪末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其科技政策变革不大而只是“惯性”起作用。具体表现在:科技治理体系基本维持现状。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逐渐失去了危机感,国家创新政策体系变化不大,科技政策惯性地起作用推动科技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政界和学术界意识到竞争危机,小布什和奥巴马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制定战略计划和法案应对挑战,但都不是根本上的改进与变革。美国联邦政府R&D投入不断下降。自200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的R&D投入强度下降明显。联邦政府R&D投入比例与国家科技战略发展重点相辅相成,21世纪以来,各部门、各领域及各学科的R&D投入份额并没有显著的波动,这进一步印证21世纪以来科技政策战略平稳惯性发展。科技计划战略性、引领性减弱。21世纪以来,美国虽然制定了“纳米计划”“先进制造计划”“人工智能和量子倡议”等一系列战略计划,但其影响力相对平常,尚未形成像“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具有长远战略性和世界科技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工程或科技计划。

2018年来,美国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政策的调整加快、竞争性明显增强。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重新激起了美国的科技竞争意识。近年来,美国科技政策又逐步强化。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政策一体化发展。美国政界意识到高效的“创新体制”是保持全球领导地位、提升科技竞争力、抵御经济和疫情等全球性危机的关键,因而不断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改革。例如,奥巴马时期就高度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接连3次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战略》。科技产业政策日渐“显性化”。美国历来崇尚的“市场机制”中逐渐显现出政府的作用,政府加强了对产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前瞻布局,明确了前沿技术领域发展优先级,发布了一系列战略规划、科技报告等。例如,历时3年,《2022芯片与科学法》正式立法。③ 明确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对手。自特朗普政府发动“科技战”以来,美国已经将中国视为其头号竞争对手,与中国开展战略竞争是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主题和大势。同时,美国积极拓展多边科技外交关系,注重与相同意识形态和利益国家结交同盟,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中国科技发展。

政策启示

从美国的科技政策和科研投入的历史演变来看,科技强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国家长期科技战略导向布局、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力度和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积累的结果。这样的历史经验对我国科技政策制定、科技战略布局和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科技发展是长期战略性的事业,需要稳定高效的科技治理体系和长远战略性科技政策指引。二战以后,美国70多年持续不懈大力发展科技,才奠定世界科技第一强国的战略地位。而21世纪以来,美国科技政策平稳惯性发展、政府R&D投入的不断下降及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全球科技领导地位受到挑战。为此,我国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应形成持续稳定支持科技发展的科研投入机制、以长远的眼光系统部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及不断地深化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改革。持续稳定加大R&D投入,长期重视前沿基础研究和STEM教育,为科技发展提供源动力;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引领性科技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工作效率和风险抵抗力。

科技发展是高度竞争性的事业,显著的科技政策竞争实力有助于支持形成科技的竞争优势。美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在与苏联、日本的竞争中不断提高,使21世纪初美国的综合科技水平在全球处于一国独大独强的超强地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发展国家化和企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为此,我国在注重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快速提升的同时,应时刻保持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前瞻谋划科技政策战略布局。协调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关系,明确科学技术的国家利益导向,将高质量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开放创新相结合;聚焦战略性高科技领域,发展重要战略性和前瞻引领性的国家级科技计划或科技工程,提升国家核心科技竞争力;关注高质量科技人才竞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战略性新兴技术产业和重点科学领域紧缺世界顶尖人才的培养和吸引力度。

(作者:曹玲静,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2024 年 4 月 28 日

守住红树海岸 保护碧海查包養網站比較银滩_中国网

红树林在护岸减灾、维护近海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有着陆地森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我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红树林修复,保护红树林生物多样性,增包養强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3月12日傍晚,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英罗管理站附近,成群的鸟儿时而飞起,叽叽啾啾的声音充盈着整片红树林。

“现在正是候鸟北飞的包養高峰期,据我们监测,目前飞抵我们保护区的白鹭已经超过5万只,其他候鸟约10万只。”英罗管理站副站长韦杰说。

红树林在护岸减灾、维护近海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排盐系统,具有胎生、光休眠等众多陆生植物没有的“技能”。这让红树林在护岸减灾、维护近海生物多样性、碳汇、净化水包養網價格质、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陆地森林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树林的胎生苗可以在海上漂浮数月,原因在于其拥有其他植物没有的‘光休眠’本领——胎生苗根端有种特殊的植物感光系统,在海面,它能感知亮光,自动关闭生长发芽系统,只有在根端接触到土壤并长时间感知不到光的情况下,生根发芽系统的‘开关’才会被打开。”广西科学院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廖馨说。

地处粤桂交界处的广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包養網年由国务院批准成立,是我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目前,保护区内有红树林919.6公顷,有真红树植物8科10属10种。保护区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上,经过多年保护,这里已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红树林湿地环境不断改善

“这几天,我们还在沙滩上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嘴鸥。”韦杰说,“这说明山口红树林滨海湿地环境在不断改善。一方面,良好适宜的湿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吸引了众多鸟类;另一方面,鸟类觅食等活动可以有效抑制红树林虫害。”韦杰介绍,潮滩中含有大量有机残余物,可为底栖动物提供能量,丰富的底栖动物又是鸟类取食的重要来源。

2023年,山口红树林保护区记录鸟类245种,比2008年增加了27种;昆虫种类613种,比2008年增加了1倍多。

除了常人可见的密林和鸟类,廖馨介绍,红树林的林下湿地生物多样性也非常丰富,不同生物系统相互依存:红树林沉积物中的细菌在红树林物质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浮游植物是海洋动物的直接饵料,其丰盛程度能反映水质状况;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参与者,也是鱼类等的食物源。

科学治理互花米草,提高红树林固碳能力

合浦县山口镇墩仔村外的保护区核心区,有一处清除互花米草后整理出来的87公顷的滩涂,已用木桩围起来,并种上了红树幼苗。

互花米草是入侵物种,繁殖能力强。互花米草生长的滩涂,生物多样性下降。为了保护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去年治理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273.53公顷。到2025年,保护区内90%的互花米草将被清除。

“红树林是地球上固碳效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廖馨说。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一部分的碳用于植物的生长,储存在植物体内,这是红树林的“生物固碳”;另一部分的碳会输送到植包養物根部,而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地下部分占植株总重的60%,植株死亡后会随着海岸沉积的淤泥填埋到深处,从而将碳长期保留,这是红树林的“土壤固碳”。此外,红树林还可以拦截海水、河水中的悬浮物,帮助净化海水水质,拦截下来的有机物颗粒中的碳则会在红树林湿地里沉积、堆埋。

据介绍,广西科学院红树林研究中心近年来在大力支持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的同时,积极开展蓝碳领域碳汇方法学研究,让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2024 年 4 月 28 日

内蒙古:种地从“跟着感觉走”查包養行情到“数据说了算”_中国网

中新网呼和浩特4月1日电 题:内蒙包養古:种地从“跟着感觉走”到“数据说了算”

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

“面朝黄土背朝天,牛耕人背满身土”,这是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包養網。如今,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牵手“联姻”,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在手机上种田”,种地从“跟着感觉包養網排名走”到“数据说了算”,智慧农业生产为农村现代化插上翅膀。

作为全国13个粮食重点生产省区之一,内蒙古是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近年来,内蒙古综合运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改变传统种田场景,提高春耕效率,以科技创新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正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图为葡萄种植园区下自动加水装置。郝克强 摄

智慧“绳子”精细作业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南营村蔬菜种植由来已久,主要以白菜、青尖椒等为主导产业,可由于种子小,无论是人工撒播还是传统机械播种,播撒都不均匀,不仅成本高,还影响蔬菜生长。

为提高产量和播种效率,南营村用集体资金购置一台种子编织机,满足村民春耕备耕需求,并成立志愿服务队,利用闲暇时间免费帮村民完成种子编织。

  图为志愿服务队指导村民编织种子线。师慧杰 摄

“通过编织机为辣椒、圆菜育苗,预计可育苗600万株,为2000多亩土地提供育苗保障。”南营村党支部书记郝建国说。

记者在南营村看到,村民们围在种子编织机旁,随着机器的运转,一颗颗种子按设定好的株距,被播种带纸包裹住,经过线轴被播种线固定扭成一根种子绳。

“播种带纸是可降解的环保材料,不会对耕地造成污染,农民将这根线种到地里就完成了播种,可以说是一根‘线’让农民告别了传统播种方式。”郝建国说,编织机能跳过间苗环节完成播种,提高播种效率的同时,实现精量化播种。

“北斗导航”精量播种

这几天,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的农田里,安装北斗导航的传统农机变成为无人驾驶的“神器”,让农民轻松种地的同时,又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图为带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播种。于厦 摄

永利村二组村民吴建军今年种了50亩小麦套种葵花,全部采用安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播种,使用方便,播种质量高,不浪费种子,省人工省时间。

小麦套种葵花是河套地区种植小麦的一种模式,通过二者结合,每亩地可各产小麦和葵花500多斤,亩均收入3300元左右。

  图为农户往播种机里加种子。张华君 摄

据永利村党支部副书记赵文忠介绍,北斗导航最核心的内容是“精量”,这为粮食丰产丰收奠定基础。“北斗导航系统提供了精准定位及延展服务,解决了以往播种不直、行距不匀等问题,每亩地出苗率提高10%,土地利用率提高包養10%,增产15%以上,真正实现了高效生产。”

今年,杭锦后旗计划种植11万亩小麦,166台套安装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械将提升小麦种植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全旗正在抢墒播种,预计4月中旬完成小麦播种。

温光水肥精准控制

“嘀嘀,嘀嘀……”在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巴彦淖尔农高区智慧农场,技术员杨永刚的手机收到了缺水预警提示。他打开“智慧农业云平台”,根据预警提示找到缺水地块,轻轻一点对应位置的放水开关,田地里便传来了哗哗的流水声。

“智慧农场采取水肥一体化灌溉,当监测系统显示土壤湿度不够时,我就通过手机对预警区域进行定时定量灌溉。”杨永刚说,现在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搞定多亩地的灌溉。

  图为巴彦淖尔农高区智慧农场(资料图)。杨永旺 摄

自动化气象站、智能土壤温湿度检测、智能化棚内温湿度检测、智能化土壤肥力检测分析……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格尔图村的一处田园综合体项目基地里,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基本可以实现科学精准的农业设施种植包養管理,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提高了经营效益。

“通过棚内数据采集上传中心控制平台,根据作物需求进行棚内温湿度控制,土壤水肥自动补偿,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内容,每年产量可提高20%至30%。”基地工作人员赵梦莹说。

  图为赛罕区智能温室大棚里的多功能气象站。刘怡彤 摄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内蒙古各地“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模式真正从理论探索走到了田间地头,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科技支撑,播种出乡村振兴的新希望。(完)

2024 年 4 月 28 日

一带一路故事绘|授人以渔——中国农业技术助力苏里南农户增收致查包養富_中国网

包養

这是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包養的田地里拍摄的西瓜秧苗。

阿什温·杜基是住在加勒比国家苏里南萨拉马卡区的一名青年农户,他也包養是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所帮扶的农户之一。从前,杜基家里经济困难,连买农具都要向亲朋好友借钱。如今,得益于中国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苗,杜基种植的作物产量翻了一番,年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于2022年启动。该项目计划举办10期集中培训班,目前进包養行到第三期。中方派遣相关专家赴苏开展农作物引种、选育、繁育、栽培等试验以及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帮助当地学员了解中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掌握实用农业种植技术,培养学员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逐步提高苏里南农业技术科技含量。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包養  14  15  16  17  18  

2024 年 4 月 27 日

不负重托办好学校思查包養網站比較想政治理论课_中国网

“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

2019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一堂特殊而难忘的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5年来,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在机制建设、师资配置、课程设计、资源整合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探寻提高思政课吸引力的根本路径,擎信仰之炬,育时代新人。

“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今年1月20日至21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举办。来自各地高校的数百名思政课教师,经过前期“云上大练兵”备赛磨课、网络评审筛选,最终呈现出12场精益求精的教学展示活动,10余万名思政课同行在线上观摩助威,直播收看量超过76万次,集中反映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战线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教学建设成果。

“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

从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少先队员回信,再到观摩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刻思考,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

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思政课建设行稳致远。

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长期以来,思政课建设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培养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把思包養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5年来,思政课建设成为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的重要评估标准。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全程参与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

“请问老师,我怎么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30多年前,安徽师范大学教师路丙辉创办“丙辉漫谈”,学生说出困惑,老师解答辅导。路丙辉的抽屉里,珍藏着由学生提问的小纸条积攒而成的书册。

一名教师,一群学生,一问一答,各抒己见。30余年,举办数百期线上线下活动,“丙辉漫谈”浸润众多学生心田。用心、用情、用创新的方式,把道理讲到学生心坎上,路丙辉为青年教师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影响下,学生曹克亮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在中国计量大学思政课堂开展“克亮漫谈”等活动,以情化人、用心育人。

强化引育并举,夯实教师队伍“主力军”。

吉林健全兼职教师制度,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宁夏积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导各校采取引进、转任、培养等方式,确保思政课教师全部按要求配备到位;北京科技大学通过“校外人才引一批、校内教师转一批、应届毕业生招一批”,优先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努力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包養網排名职教师队伍,在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上下足功夫。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增至14.5万人,专职教师超过11万人,综合师生比总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整体结构明显优化,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人才支撑。

提升专业素养,用好立德树人“大课堂”。

“中老铁路是一条通往合作共赢、展现两国友谊的幸福路。”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刘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转换为生动的思政课素材,与学生深入探讨大国责任、大国担当。

用虚拟现实观影、用弹幕互动,和学生一起刷微博、拍视频日志,越来越多思政课教师丰富课堂内容,贴近学生喜好,着力打造让更多学生爱听、能懂、真信、笃行的新时代高质量思政课。

5年来,思政课集体备课会、骨干教师研修班、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等活动持续举办,思政课教师培训实现常态化、全覆盖、分众式;河南、四川、陕西等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着力提升包養思政课教师的业务能力与育人水平。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广大思政课教师心中落地生根。

如今,这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逐渐配齐建强,一批批优秀人才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守正创新、培根铸魂。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近年来,每年秋季学期开学,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开学第一课》专题节目总会如约而至。全国亿万名中小学生守候在屏幕前,共上一堂“大思政课”。

在数字版《清明上河图》前,浙江大学研究员金晓明带领同学们走进光影世界,品鉴“外卖小哥”“宋代人租车”等轶闻趣事,开启一场“千年画中游”;在遥远的太空中,神舟十六号乘组通过天地连线,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努力探索、坚定前行……

从传统文化、文明探源,到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再到国防教育、科技创新,2023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中,嘉宾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奋斗足迹,传播知识、传授美德,鼓舞广大青少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包養網心得上奋勇争先。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思政课建设内涵发展指明了方向。

善用“大资源”,实现启智润心。

前段时间,上海徐汇区田林第三小学的学生们迎来一堂印象深刻的思政课。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件馆藏珍贵文物——《新青年》。通过讲解,学生们感受到革命文物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

讲历史,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感悟思想之光;讲故事,从中华民族的故事、新时代的故事、先进典型的故事中补足精神之钙;讲实践,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中汲取奋进力量。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讲好“大思政课”的丰厚资源。

搭建“大平台”,汇聚育人合力。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国商飞公司民用飞机试飞中心签署共建协议,成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大思政课”开到了“大飞机”上;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渭州学校与20多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带领学生体验非遗扎染、参观中药材“百草园”……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益结合,育人主体和渠道不断丰富。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重点打造200个高校思政类公众号,2023年发布“10万+”文章近1100篇,阅读量达6.6亿次;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社等连续3年举办“云上大思政课”,全网流量累计超过100亿次……线上线下共绘育人“同心圆”,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5年来,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学校共同努力下,更多高水平的思政“金课”不断涌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育人格局逐步形成,为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助力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