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5日拍摄的宁夏中卫市黄河黑山峡河段的南长滩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社银川4月15日电(记者刘海)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出发,沿乌玛高速一路驱车南下,行驶两小时余,出高速、转国道,再穿过一段约40公里的蜿蜒山路后,车辆终于驶入平阔路面,一片月牙形河滩呈现眼前。
春日里的黄河清澈宁静,河面吹来阵阵凉风,“宁夏黄河第一村”——南长滩村近在咫尺。
南长滩村,位于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地处宁夏、甘肃两省区交界处,因黄河黑山峡河段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是九曲黄河进入宁夏后流经的第一个村庄。从无人机视角俯瞰,这座三面环山、一河环流的村庄,仿佛是枕在黄河U形臂弯里的“世外桃源”。
由于山河阻隔,交通不便包養網,村民们曾经一度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时至今日,进出南长滩依然需要乘坐渡船横渡黄河。
在没有渡船的年代,人们进出村主要依靠羊皮筏子。然而,羊皮筏子既不安全且载重有限,无法摆渡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等生产生活工具,于上世纪80年代末“退役”。
59岁的李进武在南长滩渡口撑船摆渡已有28年光阴。1996年,曾靠划筏子维持生计的李进武购置了人生中第一条渡船,从此成为村里人外出的依靠。
20多年来,南长滩村在发展,他的渡船也换了3条。现在这条长20米、宽约5米的渡船名为“长滩一号”,可以同时摆渡6辆小汽车渡河。
“以前主要摆渡本村村民,一条小船就够了;这些年游客和车辆猛增,渡船也需要升级换代。”李进武说,仅每年4月梨花节期间,就有上万游客到访南长滩一睹百年老梨树的风采,他的摆渡收入也会明显增加。
4月4日,游人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村梨园观光拍照。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船到码头,人车上岸。步行入村,“梨花千树雪”的美景触手可及。一树树、一簇簇汇成如玉似雪的花海,美得令人心醉。
160多棵树龄300年以上的老梨树是南长滩村独有的资源。漫步梨园,梨花竞相吐蕊、游人打卡拍照,与焕发青春的古树和滔滔黄河水相映成趣。
南长滩村党支部书记拓守卿说,依托古朴幽美的自然风光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村里自2004年起举办梨花节、采摘节等活动,为村庄聚人气、为村民增收入。
2008年,因悠久的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元明时期的一些考古包養網发现,南长滩村被确定为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连续多年举办的“南长滩梨花节”已成为宁夏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品牌之一。包養網
昔日闭塞的古老村庄敞开怀抱,迎接各地宾朋纷至沓来,也为南长滩人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
53岁的李刚家六代居于南长滩,以种地、养羊为生。多年前,借着当地发展文旅产业的东风,他和妻子把自家小院修葺一新,改造成能同时接待30人住宿、50人就餐的“牧羊人家”民宿。
“没想到千里迢迢来村里游玩的人那么多!从4月梨花节一直到包養網10月采摘节,几乎每周末都有预订。爆炒羊肉、柴火土鸡、腌猪肉、野韭菜、苦苦菜……这些都是城里人喜欢的,回去的时候还会带上一些土鸡蛋。”李刚说。
更让李刚骄傲的是,在村里“崇文重教”氛围熏陶下,他的大女儿去年博士毕业已就业,儿子和小女儿今年将分别拿到硕士和学士学位。
“这些年村里考上大学的娃娃越来越多,不用再像我们这一代放羊讨生活了,他们会有更好的未来!”李刚笑着说。
拓守卿介绍,南长滩村现包養網有常住人口122户208人,登记办证的农家乐有22户,民宿均实现WIFI覆盖。受益于基础设施改善提升,不仅外面的游客、车辆能进来,村里的羊肉、梨子、大枣、核桃等特产也能卖出去。在旅游业助力下,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0元。
夜幕低垂,喧闹了一天的村庄安静下来。村民拓守夏家整洁的小院里,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游客刘瑞雪和家人席地而坐,仰望星空。“白天游梨园花海、看壮美黄河,晚上睡土炕通铺、看繁星漫天,在南长滩体验原始又纯朴的田园生活,有一种久违的亲切。”她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