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房產

2024 年 4 月 26 日

全球科技竞争进查覓包養價格入“高科技冷战时代”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3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这再次加重了美国近年来对中国高科技打压和封锁的“冷战”色彩。美国不惜对中国高科技“脱钩”的政策,折射的是21世纪第3个10年全球科技竞争的白热化水平。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地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与过去300多年的3次科技革命不同,面对第4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把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西方领先度与行为一致性,对非西方国家不惜采取“高科技冷战”的方式进行打压,正是基于科技决定国家安全为此发展逻辑的出发点。

中国不惧怕“高科技冷战”,也有自信继续摆脱高科技“跟跑”角色,逐渐跻身进“并跑”甚至部分“领路”行列。对此,需要分析第4次科技革命的演进逻辑,剖析美西方对中国科技打压的核心内容。只有认清全球科技革命与美西方科技战略的深度逻辑,才能有助于认清中国持续推行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避免被美西方全面科技压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只有不断深化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人才激励、金融支撑等系统性变革,努力破局、重构新局、引领变局、复兴全局,才能真正担当全球科技竞争“领路者”,并持续贡献于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

未来10年,第4次科技革命效应将被激发

500多年来的近现代大国兴衰史,本质就是大国能否抓住科技浪潮并带动国家产业发展、国力提升的历史。英国抓住了18世纪机械化革命的历史机遇,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伟业。美国则抓住了19世纪电力化和20世纪信息化的浪潮,为其长达100余年的全球第一经包養济体和二战后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厚实基础。白热化的全球科技竞争背后,反映了各国决策者对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之间线性关系的深刻认知。

从科技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周期看,当前正处于第3次科技革命末端产生的“萧条”状况向第4次科技革命前端所萌生的“复苏”状况过渡的特殊时期。按照康波理论50—60年周期性波动的经济特征,即经济会伴随科技变革呈现“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变化,上一波技术创新对当前经济的影响大体可分为复苏期(20世纪80—90年代初)、繁荣期(2000年前后)、衰退期(2015年前后)、萧条期(2015年以后)。当前,全球“互联网+”浪潮消退、资产价格全面回落、房地产不振,加之疫情对全球经贸正常运行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面临自二战以来最低迷的时刻。

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技术变革进而产生下一轮经济红利。对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亦可称之为“工业革命”的走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其《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的论述非常经典,“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第4次工业革命,它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它是整个系统的创新,极具颠覆性。……这场科技革命不只是改变我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而且也改变我们自身、生活以及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正是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

在18世纪机械化革命、19世纪电力化革命和20世纪信息化革命的基础上,21世纪以来的全球第4次科技革命的创新与变革程度明显更为立体化、多元化、飞跃化。以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为目标的太空和海洋技术变革,以零碳、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的的全球能源技术变革,以脑机接口、基因编辑、再生医学和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变革,以新材料、数字化、机器替代为方向的制造装备技术变革,尤其是以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元宇宙为重心的信息技术变革,都在悄然改变着产业结构、经济版图与国家实力的全球格局。

正因第4次全球科技革命的效应将被激发,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角逐的至关重要性。发达国家希望通过固有科技优势保持自身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希望通过科技革命带动产业升级,实现综合实力的跨越式提升。与近代历史上尚还有一些国家的决策者抗拒新一轮科技革命完全不同,数百年来的大国兴衰教训如警钟般敲击着当今所有国家决策者的内心,国家发展越发抢占科技革命的高地,谁就有可能占领全球价值链高地,进而在未来国家实力竞争中赢得先机。这就是为什么尽管近年来全球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速度都陷入了低迷,有时甚至是负增长,但科技变革的发展速度丝毫没有慢下来。2013—2022年,全球产业的研发投入保持在4.6%左右的稳定增长,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3.2%左右)。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2:创新驱动增长的未来是什么?》在衡量132个经济体的创新进展后发现,尽管2020年以来存在新冠疫情、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及各类地缘冲突事件的干扰,但推动全球创新活动的研发和相关投资在2021年仍然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创新表现都很活跃,且高于预期。2021年全球顶级企业研发支出增长超过疫情之前的2019年,达9000多亿美元。2021年,全球发表科学论文首次突破200万篇,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下降情况。风险投资交易更激增46%,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时期的创纪录水平不相上下。

2023年WIPO的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报告显示,2022年PCT申请量较上一年增长0.3%,总量达到27.8万件,是有史以来单一年度申请总量的最高纪录。2022年,在PCT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科技领域中,有8个出现正增长,其中数字通信(+8.7%)和计算机技术(+8.1%)的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半导体(+6.8%)、生物技术(+6.7%)和电气机械(+6.1%)。

随着科技投资不断累积,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士认为,未来10年,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将出现颠覆性的迭代突破;每一次新技术推动新产业的爆发式突破与指数级增长,也将伴随着各国经济增长动能的切换、社会演进的变革和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这就能解释为何美国总统拜登执政以来反复强调“未来10年是美国国运的决定性10年”。对此,即使在中长期经济相对低迷的预期下,各国仍然对科技研发上进行投资布局,尤其在以5G、6G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硬科技领域抢滩布局,争夺战略制高点,以期赢得未来。

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安全化

近几年的全球科技研发增长远远快于经济、贸易与投资增长,其原因就是科技作为大国国力首要驱动力量的深度逻辑。与过往3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面对第4次科技革命浪潮,各主要经济体都将科技变革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能力,并以此发展逻辑为起点,重新构建国家安全战略。例如,近年来,美国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强化供应链安全、前沿科技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等方面的部署;日本政府修订了《防卫计划大纲》《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和《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3份与国家战略密切相关的重要文件,突出强调尖端技术的战略作用;欧盟发布《战略指南针》,把投资科技和工业基地作为欧盟安全支柱之一;德国推出二战后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将安全概念延伸至科技等领域。

很明显,美西方将霸权护持与科技安全画上了等号。出于这种考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尽全力打造科技领域的“双链”上的领先度与一致性,即:在器物层面,试图重构全球高新科技领域生产、供应、销售及升级的“价值链”;在观念层面,强化以西方价值观为内核与行为一致性或相近性的“思想链”。对此,美西方采取了两方面的重大措施。

密集出台科技战略,全力提升自身实力

近年来,美国前所未有地频繁出台科技战略与投资策略。2021年6月,美国参议院通过《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以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科技创新与生产投资(约2500亿美元),意在守住美国的科技霸权优势。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签署长达1054页、授权投资总额达约2800亿美元的《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标志着针对单一产业高额补贴的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有一条极其特殊的条款——只要接受美国补贴,芯片公司就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芯片。此外,该法案还推出100亿美元建设20个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投资2000亿美元加强高科技领域的研究与探索。2023年5月,美国白宫公布了一系列围绕美国人工智能使用和发展的新举措,并更新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计划》,从而对基础和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研究进行长期投资。

欧盟针对“技术主权”的战略规划也非常迅速。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连续推动多份科技战略报告,包括《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欧盟数据战略》《人工智能白皮书》等;计划投入1000亿欧元的预算,增强数字技术领域的研发,旨在巩固欧洲在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地位。2022年7月,欧盟委员会又通过了名为《欧洲创新议程》的战略文件,意在推动欧洲各国勇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高地。

日本同样有紧迫感。2020年,日本政府制定或修订《科学技术基本法》《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2020》等一系列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文件,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全面推动社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在全球各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6G通信、量子技术、宇宙太空、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境下,保证日本紧随其中,且能巩固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科技创新地位。

强化西方价值观联盟,对竞争对手发动“高科技冷战”

诚如《纽约时报》2023年7月连续刊发长文讲述道,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无异于一场战争。近年来,为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在科技领域的快速崛起,美国发动“高科技冷战”的步伐愈加迅猛。美国牵头推动协调新兴技术议题,并推动国际贸易的永久性平台“美国-欧盟贸易和技术委员会”(TTC)分别于2021年9月、2022年5月和12月、2023年5月,围绕高新技术标准的争夺连续召开4次会议,意在对抗那些所谓“非市场经济体”不断上升的影响力。

此外,美国采取“小院高墙”策略大搞“高科技联盟”,意在全面封锁对竞争对手的科技输出。这种策略得到了企业界的怂恿。例如,2021年5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64个国家的科技巨头与芯片制造商组建“美国半导体联盟”(SIAC),意在施压白宫落实芯片补贴。此后的2022年3月,以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为生产闭环“芯片四方联盟”(Chip4)成立,试图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同年7月,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提出所谓“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概念,强调要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与所谓“可信任的友好国家”一起构建新的高科技产品的跨国价值链。2022年4月,美国号称要构建“开放、自由、全球、互操作、可靠和安全的互联网”,与60个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发布《未来互联网宣言》,意在全球互联网中创造以美国为中心的“数字联盟”或科技版“北约”。2023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以设立对外投资审查机制,限制美国主体投资中国半导体与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更是把对中国“高科技封锁”强化了“冷战”色彩。

与此同时,美国还有针对性地调整与一些看似关系不错的新兴经济体关系。例如,拉拢东盟,试图强化美国与东盟之间的科技价包養網值链合作;全力拉拢印度,试图打造对中国的科技包围圈。总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全力开展对内提升科技实力、对外打造科技高墙的战略,这和美国在冷战时期与苏联划分两个阵营、试图打败对方的逻辑是异曲同工;其背后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与政治局势的秩序动荡,更反映了以大国博弈日益激烈化为重要背景下的白热化科技竞争。

美国对中国科技“新冷战”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战略学者的共识。正如美国著名兰德公司的一篇文章所说:“美国和中国都在竞相开发人工智能和其他新兴技术,以便在一系列关于权力、安全、财富、影响力和地位的全球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美国政府特别是美国国防部(DoD)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和开发最有可能促进美国在关键科技领域保持对中国的领先地位。为此,五角大楼可以吸取一些重要的教训,回到美国与对手的最后一次史诗般的技术竞争——冷战期间美苏发展核武器的竞赛”。

很显然,当前人类经历的第4次科技革命不只是一场“地缘政治”或“地缘经济”的调整,更涉及源于“地缘技术”更替而出现的“地缘文明”的演进。谁能率先取得科技创新的前沿突破,谁就有可能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先机。在一些美国战略学者看来,如果让中国领衔第4次科技革命,无疑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正式衰落。对于他们而言,美西方国家必须推动科技变革的战略竞争,争夺最前沿创新能力的垄断权与领先权,进而持续占有国际规则体系的霸权地位。

中国须有科技自信

对于美国的科技打压,不少国人对未来预期都感到悲观。一些学者常举仅有一位中国人因其在本土进行科学研究而获得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例子,来论证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然而,历史证明,诺贝尔奖的认定聚焦在基础研究,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不足以完全反映一国科技发展的现状。20世纪40年代以前,作为当时已稳居全球第一工业大国和经济大国数十年之久的美国,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包養数量上仍远远不如欧洲诸国那样。中国作为保持工业生产总值全球第1位、经济总量全球第2位的大国,诺贝尔奖得奖数量暂时不足,不能完全客观反映目前中国真实的科技实力。

事实上,正如美国著名智库欧亚集团所指出的,“(美国对中国‘新冷战’)‘脱钩’的成本可能超过收益。它不会削弱中国的科技行业,而只是以伤害美国公司为代价来减缓中国的速度。……中美科技竞赛获得冷战氛围的一种方式是创造一个两极世界,中国技术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但与西方隔绝”。美国朝野的危机感陡然增强,进而联合西方世界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高科技冷战”应对策略,本身就说明了中国在第4次科技革命中真实的异军突起。

2016年,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中国政府提出科技崛起的“三步走”战略部署: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之后,要在2030年跻身于创新型国家前列,再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到二〇三五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些发展战略纲要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近年来,中国先后成为全球科技产品第一生产国、第一出口国、自然科学领域论文年发文篇数最多的国家、申请科技专利最多的国家,2022年新晋已成为“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全球最高的国家。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多年来稳居世界第2位。这些指标都印证了中国的未来科技创新现状与未来潜力,也代表着中国科技发展仍然存在新的战略机遇。

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多位知名学者2021年联合撰写的研究报告《伟大的竞争:21世纪中国与美国的较量》指出:未来10年,即使不会超过美国,中国在包括量子信息、半导体、生物技术、人工智能、5G通信和清洁能源等领域也将逼近美国。该报告还称,目前中国科技在快速上升,对美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构成了挑战,“在一些领域,中国已超过美国;而在其他领域,根据目前的态势,中国将在未来10年超越美国”。

在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下,中国近年来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中国超级计算机连续多年蝉联“世界冠军”;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取得“天宫”“神舟”“嫦娥”“长征”系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正式进入全球组网服务的新时代;纳米催化、金属纳米结构材料、铁基超导材料、高温气冷堆核电等正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散裂中子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系列重大科研基建为中国开展世界级科学实验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此外,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相互塑造、良性循环的耦合新格局逐渐形成,金融促进科技创新的力度越来越大,精准性不断提升,包養網價格普及面也不断扩展。截至2023年6月底,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204家)总市值超2668亿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企业(542家)总市值达6.72万亿元。值得可喜的是,高科技制造业、科技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三者获得贷款余额连续3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更是同比增长41.5%。

各项国际科技数据也显示,中国技术进步则非常强劲。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达7577亿美元,同比增长6%,全球排名第4位;高科技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达48.1%,较2018年增长1个百分点,全球排名第14位;知识产权收入达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202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出口同比再次增长4.0%。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评价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不可否认,在这一轮大国科技竞争中,美国仍扮演着重要“领路者”角色,但是技术变革的力量天平正在向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倾斜。美国多领域技术进步指标均显示出长期放缓趋势,主要是半导体性能、电池价格、可再生能源成本(风能除外)和生物制药研发等领域的技术进步指标放缓。对此,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2》指出,全球百强科技(S&T)集群主要集中在3个地区——北美、欧洲和亚洲,尤其是集中在2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两国均有21个,中国第一次拥有与美国相同数量的排名前100位科技集群);其后是德国,有10个集群;日本有5个集群。全球前五大科技集群(日本1个、中国2个、韩国1个、美国1个)有4个位于东亚。

由此看,基于这些快速发展的数据,客观评估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现状,变得非常重要。既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中国科技领域的一些核心技术仍落后于美国、硬科技转化仍存在“肠梗阻”、科技高端人才仍相对不足等,也需要有科技自信,看到近年来中国科技正在实现历史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

如何破“高科技新冷战”之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在可预见将来的“高科技新冷战”前景下,中国要建设科技强国,如期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变得更有挑战。对此,努力破局、重构新局、引领变局、复兴全局就成为突破当下“高科技新冷战”的必要举措。

努力破局,尽快从疫后创伤、大国对峙、经济低迷的僵局中走出,解决当下中国科技发展的综合瓶颈难题。在疫后复苏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仍受到3年疫情创伤的综合影响,解决创新驱动能力不足,仍需要全面复苏的制度开放与机制改革的新动力。比如,需要“特事特办”地在全球范围引进各类高科技人才,需要将科技投入和统一国内大市场结合起来,需要激化社会和市场对投资科技的预期与信心,需要促进要素市场的改革与流通,提升人均劳动生产率。在大国博弈方面,中国对外环境需要从美西方对华合围中找到突破口,采取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在正视差距和找准短板中,继续找寻跨境合作的机会;全力深耕核心领域,如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光电芯片、光刻机等,发挥长期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锻造“杀手锏”的技术;强化事关国家安全、人民福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加大逆周期的调整力度,确保财政投入科技的比重不降速;更加重视企业主体作用,尤其加大力度提振企业投资研发的信心等。

重构新局,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推动科技发展真正转化为促进国家“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的核心支撑力量。中国需要全面释放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不充分供给及流动的潜能,让科技成果申请、评价、许可、转让、确权及利益分配等机制体制的缺失得到弥补,提升金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效率,进而解决大量科技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和“专利簿”的老大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应全力构建“产-学-民-研”协同创新联动格局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充分顾及市场,鼓励地方研发充分服务国家,鼓励发达地区充分支援落后地区,鼓励民间发明并充分保护专利,进而形成多层次、多地域、多领域的科技创新全新氛围。另外,还可通过加大“新基建”的改造,扩大新产业,加速提升科技市场转换的效率。

引领变局,依托“一带一路”等多边合作倡议与相关平台,推动与更多国家的科技开放合作共赢。针对当前美西方在前沿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自私与保守趋势,中国可以结合自身的相对优势,破除科技领域激进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排外主义和民粹主义,提升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分享高新科技的频包養網次与范围,化解与对冲西方压制。同时,要形成跨境科技需求的捕寻机制,即时搜集科技情报,自下而上、多方参与地跟时科技最前沿信息。另外,中国可加大离岸创新中心、国际化科技孵化平台等新型跨境平台建设力度,动态调整与优化科技政策,用特殊政策持续吸引优秀人才,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高端科技前沿走进中国,并以服务各国建设共赢发展为目标,打造领衔世界的新科学中心。

复兴全局,加快完善数字经济、数字生活和数字国家治理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数字构建。加强前沿技术的社会运用广度与精度,通过催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面,探索领先于世界的新能源、新经济运作模式,把科技向善和市场盈利相结合的能力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角落,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用新科技场景驱动日常生活的后现代社会场景打造一系列领先于世界的发达城市,以典范式、标杆式的未来城市化进程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优越性。这样,中国“科技强国”服务于社会、个人的目标自然而然会成为令他国折服的软实力。

总之,面对全球“高科技冷战”的前景,中国不必气馁;而应把握好新的历史机遇期,发展过硬技术、志气、精神和实力,在新科技革命爆发的基础上开启万物共生互联的高科技新时代,推进科技机制体制创新,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2024 年 4 月 26 日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凝聚全球合作共识——写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周年之际_中国查甜心寶貝包養網网

“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我愿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2023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面向世界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着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凝聚国际社会合作共识……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激发精神力量。

丰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我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要推动国际社会解决物质和精神失衡问题,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时,指明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要旨所在。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乘坐在同一条大船上。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全球性挑战,各国理应超越历史、文化以及地缘和制度的差异,共同呵护好、建设好这个人类唯一可以居住的星球。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中国方案。

为破解发展难题,习近平主席2021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首提全球发展倡议;为应对持续复杂变化的国际安全局势,习近平主席2022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着眼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主席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自此,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彼此呼应、相辅相成,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

——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

——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共同倡导”对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指明路径。

这是2023年10月30日在湖南长沙拍摄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第二届大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谱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当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议应时而生。

全球文明倡议既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又努力寻求各种文明间的最大公约数;既重视文明传承,又鉴往知来,合力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包養網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埃及前总理沙拉夫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三大全球倡议,为世界提供了重要公共产品。当这些倡议被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所接受时,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道路就出现了。

这是2023年12月8日在浙江省义乌市拍摄的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注入中国力量

“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人民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书写了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华章。”

2023年5月18日晚,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为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中亚国家元首夫妇举行欢迎仪式和欢迎宴会。深厚的历史渊源、悠久的文明传承、共同的伟大梦想,将中国同中亚五国团结在一起。

这是2023年5月1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大唐芙蓉园拍摄的中国—中亚峰会欢迎仪式。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中亚国家高度评价并愿积极践行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中亚峰会发表的《西安宣言》,折射出中国理念的广泛影响力。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一年来,中方积极致力于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4年3月7日,中欧班列(越南·河内——中国·西安——匈牙利·布达佩斯)跨境公铁联运班列准备发车。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促进心与心相通,启人文交流新篇——

中国广州,古琴演奏《流水》余韵悠长,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共包養網價格话“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相处之道;

美国旧金山,面向美国友好团体,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5年愿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

越南河内,习近平总书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共同会见中越两国青年和友好人士代表,强调中越友好的根基在人民、未来在青年……

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致力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各方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

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一年来,中方不遗余力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搭建平台,奏响“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契合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激扬起消弭误解隔阂、增进民心相通的合力。

这是2023年7月28日拍摄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焰火。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尊重文明多样性,彰显开放包容胸怀——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面对个别势力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中国强调尊重文明多样性,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习近平主席指出,“多样文明和谐发展是地区国家人民的美好愿景”;

主持中国-中亚峰会,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强调,“金砖国家要弘扬海纳百川的精神,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合共生”……

俄罗斯知名东方学家扎哈罗夫表示,中国提倡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不寻求将其思想变成所有人的教条。

“中方欢迎各国积极参与倡议合作,促进不同文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打破交流壁垒,赓续人类文明的薪火。”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彰显中国的大国胸怀。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点亮文明交融之光——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无价之宝。”2023年金秋,漫步于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发出赞叹,感慨中国对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新华社发

文明,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今天的中国,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这一年,中国同各国携手,积极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红海之滨,中沙联合考古队“唤醒”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为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究提供了考古实物资料;埃及卢克索孟图神庙,中埃联合考古队让神庙实地景象和出土文物重现于世人面前……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携手共赴实现世界现代化的美好明天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23年12月3日,一场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良渚遗址命名的论坛在杭州举办,令世界瞩目。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贺信中,“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的真诚希冀,令现场中外嘉宾心潮澎湃。

2023年12月3日,外国艺术家应邀在浙江省杭州市出席首届“良渚论坛”。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观察人士注意到,2023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2日、3日、4日连续三天内,分别向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首届“良渚包養论坛”、“2023从都国际论坛”致贺信。

“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期待同各国携手努力,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互学互鉴、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一封封贺信,传递出中国同世界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诚挚意愿。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图景,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各自现代化注入强大信心、提供有力借鉴。

“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习近平主席说。

从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推动三大全球倡议落实见效,从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到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必将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2024年1月,在一场关于全球文明倡议的专题研讨会上,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副校长纳阿拉由衷感慨,全球文明倡议证明了合作的力量和各国在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责任,这必将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拉脱维亚前总统弗赖贝加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倡议主张顺应大势,旨在推进合作伙伴的共赢合作,使得人们在多边主义的机制下实现和平、相互尊重、共同繁荣;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表示,相信在中国的持续推动下,各国携起手来,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繁荣的世界;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认为,如果尊重所有的文明,就包養網能共同建设以理解与和平为标志的人类文明。

“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是一个拥有璀璨文明的大国的历史担当,更是中国矢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庄严承诺。

文字记者:孙奕、温馨、成欣、马卓言、袁帅

视频记者:张百慧、乔本孝、孙鑫晶、马丽娟、陈刚、谢锷、杜白羽、田明、周思雨、陆睿、郭圻、李晓鹏、李骥志、马志异

海报设计:钱程

编辑:王敏、郭宝江、苗夏阳、聂焱、赵婷婷、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郜新鑫、包養曹江涛

2024 年 4 月 26 日

英媒:热带海域更热,鲨鱼陷生存危机_中国查覓包養價格网

【环包養網球时报综合报道】一项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海洋正迫包養使鲨鱼、鳐鱼和其他生物从水温越来越高的热带海域逃离,结果它们却被来自海洋包養網深处涌出的低温海水杀死。

据英国《卫报》15日报道,这一包養網研究论文讲述了极端寒冷的上升流导致81个物种的260种海洋生物的大规模死亡事件。论文作者之一戴利表示,即使是蝠鲼和牛鲨等迁移性很强的生物也很难适应,“它们一旦被卷入便无法脱身”。

科学家们通过对印度洋阿加勒斯海流和东澳大利亚海流过去30年的数据调查发现,在1981年至2022年间,这些地区冷水上升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在这类事件中死亡的其他物种包括鲸鲨、横带刺尾鱼、大眼鲹和常见的黑鳍鲨。

科学家呼吁,现在需要一种新的海洋保护方法,将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复杂影响纳入其中。(徐璐明包養

2024 年 4 月 25 日

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查包養網站比較年 九天揽月 探索不止_中国网

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今年,“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

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如今,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仍在继续。随着中国探月四期工程的实施,全球参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载人登月,将逐渐成为可能。

从绕月到落月

月球探测是国际宇航界深空探测领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航天界深空探测领域的首选。21世纪伊始,中国作出实施探月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绕、落、回”三步走总体规划。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计划在2007年实现绕月探测,2013年前后实现月面软着陆探测与巡视探测,2020年前后实现月面采样返回。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顺利升空,迈出了“绕月”的第一步。中国探月工程月球科学应用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说,嫦娥一号在轨工作494天,获取了中国首幅月面图像和120米分辨率全月球立体影像图、高程图、月表元素含量分布图等,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圆满完成“绕月”任务。

嫦娥一号掌握了绕月探测技术,初步构建了月球探测的航天工程体系。进入探月二期工程后,中国围绕“落月”,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2010年,嫦娥二号获得国际最高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此包養后环绕探测日地拉格朗日L2点,并对700万公里外的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高包養網精度飞越探测。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

从采样返回到探索月背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

嫦娥五号完成了中国首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一举突破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跳跃式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嫦娥五号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是世界单次采样量最大的无人月球采样任务。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完美收官,为中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围绕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科研人员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例如,通过对月球样品研究,测定年轻的玄武岩形成时间为20.30亿年,揭示了月球“晚年”演化历史;在月球晚期岩浆活动成因方面,推翻了岩浆源区富含放射性元素提供热源、富含水降低岩石熔点的主流假说;发现了第六种月球新矿物“嫦娥石”等。

目前,中国已开始实施探月四期工程,并把嫦娥四号作为探月四期的首次任务。2018年底,嫦娥四号顺利升空,并在月球背面的包養網 花園冯·卡门撞击坑完成了软着陆,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玉兔二号月球车登陆月球,在月背留下了人类第一道车辙。

探索月球背面有什么意义?专家介绍,月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屏蔽了地球的无线电、闪电和极光等干扰信号,在月球背面独特的电磁环境条件下,开展低频射电观测研究,有望取得行星际激波、日冕物质抛射和空间传播机理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此外,月球背面与正面的地质特征存在很大差异,探索月背将促进对月球早期演化历史的新认知。

从建科研站到载人登月

今年上半年,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第二项任务嫦娥六号将实施发射,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目前,嫦娥六号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相关测试,为实施发射作准备。

嫦娥六包養網号任务将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实施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同时开展着陆区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今年上半年,鹊桥二号中继通信卫星将率先发射,实现月面探测器和地面站之间的通信,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等任务提供中继支持。

迄今为止,人类进行的10次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月球背面整体上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且存在月球三大地体之一的艾特肯盆地,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嫦娥六号任务预选着陆区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有望发现并采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月球样品。

在国际合作方面,嫦娥六号任务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个国家的载荷和卫星项目。同时,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希望更多国际伙伴加入,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疆域,为和平利用包養行情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未来,中国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最终建立月球科研站和实现载人登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介绍,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前后实施发射,主要任务是到月球南极寻找月球存在水的证据;嫦娥八号拟于2028年前后发射,主要任务是勘查月球上的资源,并对资源的再利用进行实验。

令人期待的载人登月,中国已于2023年正式立项,相关任务已经启动,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并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记者 刘 峣)

2024 年 4 月 25 日

西太平洋斑海豹回家查甜心寶貝包養網_中国网

4月16日,被放归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在大连市旅顺口区附近海域活动。

当日,“斑海豹包養網保护宣传日”活动在辽宁省大连市启动,沿黄海、渤海多地同时开展斑海豹保护宣传活动包養網。活动中,辽宁包養網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收容救护包養網 花園的4头西太平洋斑海豹成体和4头西太平洋斑海豹幼崽、大连圣亚海洋世界人工繁育的2头西太平洋斑海豹幼崽被放归包養網比較大海。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2024 年 4 月 25 日

中国70项发查包養明斩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_中国网

新华社日内瓦4月21日电(记包養網包養行情陈俊侠 包養網王其冰)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21日在瑞士日内瓦闭幕,中国代表团携197项发明参展,共获得70项金奖和97项银奖。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的“大气多参数探测光量子激光雷达”项目既获得金奖,也获得了本届发明展特别奖之一的“日内瓦共和国与州政府奖”。该项目可以在3千米的探测半径范围内同时实现二氧化碳浓度、气溶胶浓度和大气风场的高精度探测,可显著提高气象环保领域的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6个参展项目获得5项金奖和1项银奖,覆盖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数智化坚强电网方面的创新成果和雄厚科研实力。

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研发的面向特种应用场景的音视融合智能耳机不仅获得了金奖,还获得了特别奖。该发明可满足缄默和高噪声特种作业环境下语音交包養網互需求,在公安应急消防、反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创办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上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发明展之一。据介绍,本届包養展会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余项发明参展。

2024 年 4 月 25 日

一带一路故事绘|查包養心得授人以渔——中国农业技术助力苏里南农户增收致富_中国网

4月5日,在苏里南萨拉马卡区农户阿什温·杜基家的果园里,中包養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高级农艺师杜时云(右)与农户杜基一起查看作物生长情况。

阿什温·杜基是住在加勒比国家苏里包養網南萨拉马卡区的一名青年农户,他也是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所帮扶的农户之一。从前,杜基家里经济困难,连买农具都要向亲朋好友借钱。如今,得益于中国专家带来的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苗,杜基种植的作物产量翻了一番,年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技术援助项目于2022年启动。该项目计划举办10期集中培训班,目前进行到第三期。中方派包養網遣相关专家赴苏开展农作物引种、选育、繁育、栽培等试验以及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包養網帮助当地学员了解中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掌握实用农业种植技术,培养学员的现代化农业管理理念,逐步提高苏里南农业技术科技含量。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2024 年 4 月 24 日

共绘乡村查包養心得全面振兴新画卷(深度关注)_中国网

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兰亭街道谢家坞村的雾耕栽培大棚里,红彤彤的小番茄挂在藤上、长势喜人。

“不仅要把小番茄种出效益,还要把这里打造成乡村旅游的网红景点。”农村工作指导员张良正与村干部聚在一起讨论大棚的发展前景。“前几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的接力棒交到我这了,我必须发挥自身优势,把更多项目带进村,带动村民增收。”张良说。

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

2003年12月,浙江省委提出,“从各级机关挑选一批党员干部下农村,基本实现全省每个行政村都派驻一位农村工作指导员”。2004年3月,浙江下发《关于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的通知》,省派首批100名农村工作指导员直奔情况最复杂的100个村子,带动市县乡选派3.8万名机关干部,实现村村都有农村工作指导员,这一制度正式形成。

2包養網 花園0年来,一轮接一轮接续选派,一任接一任用心帮扶,选派单位从机关单位拓展到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选派人员从党政干部拓展到专业人才,省市县选派的党员农村工作指导员全部兼任村里的第一书记。

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村民家中……截至目前,13批、48万余名农村工作指导员脚沾泥土、一起奋斗,把幸福送到百姓的家门,与乡亲们共同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精准匹配、人岗相适,把基层需要的干部派下去

“我从小在山区农村长大,对农村感情很深,想回村里为老百姓干点事。”2021年10月,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即将选派新一轮农村工作指导员赴淳安县临岐镇叶家畈村。听到这一消息后,王暨平毛遂自荐,“父亲干过34年驻村蚕桑技术员,这让我对农村情况十分熟悉”。

叶家畈村地处山区,考虑到王暨平在市级部门工作多年,处理复杂问题经验丰富,组织决定派他去驻村。

产业不强、治理无序……到村里后,王暨平通过调研发现,村里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据悉,之前叶家畈村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近50岁,村党支部书记又因身体原因,多次提出辞职。

“必须要物色1名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暨平拿着党员名册一个个翻,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发现1名在杭经商的党员是合适的人选,见了10多次面、通了近百个电话后,终于说动对方回村发展。

人回来后,王暨平又积极联系县里选派帮带导师,和联村干部帮着新书记一起访农户、下地头、推项目,几个月时间连续攻克旱改水、专项债等难题,村民们都竖起大拇指说“新书记带来了新气象”。“把带头人选好、班子建强,这是留给村里最大的财富。”王暨平说。

“派谁去、派去哪里、怎么派?这些问题不厘清,工作就是一本糊涂账。”浙江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同志说,“重点在精准,基层需要什么干部就选派什么干部。”

不仅是王暨平,从一个个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工作实践来看:人派对了,村子的变化就会日新月异。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村,浙江想了很多实招:

先定标准、后定干部。从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事业心和责任心强的优秀干部职工中选派,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涉农专业技术特长,懂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优先选派。

供需对接、精准匹配。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确定需要帮扶的重点乡村;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农村工作指导员信息库,综合分析干部的专业背景、特长优势、工作经历,推动派出单位与派驻地方双向选择。

因村派人、因人定村。推行党群部门重点派驻党组织软弱后进村、经济部门重点派驻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政法部门重点派驻情况复杂村、涉农科技部门重点派驻产业村,确保最有用的人在最需要的村。

各地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探索,目的是让人岗相适。杭州市淳安县探索“揭榜挂帅”的选派模式,面向全县干部“发榜”,干部可以结合特长优势、工作经历“揭榜”,最后通过比选择优等方式“定榜”;金华市武义县向软弱落后村选派导师型指导员、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选派经理型指导员、向矛盾隐患村选派“老娘舅”型指导员;绍兴市柯桥区探索“区统镇用、精准选配、专兼协作、组团驻村”的模式,累计派出农村工作指导员6300余名。

谋发展、谋福祉,把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好

“兰亭芳湖飞白鹭,谢家四季有鲜果。”走进谢家坞村,山水秀丽如画,田园瓜果飘香,村民迎来送往笑意融融。

从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到全国文明村,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从30余万元跃升至近7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约7000元增长到6万多元。包養網比較

“6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有的发展现代农业,有的提升村容村貌,有的带动村民增收,一任一任为村子发展尽心尽力。”谢家坞村党总支书记陈志芳说。

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从建立之初把“扎根农村、走进群众、了解民意”作为重要任务。20年来,农村工作指导员的工作不断拓展丰富,既要带动产业兴旺,又要改进包養乡村治理,还要督导组织建设……简而言之,就是要为村子发展谋出路,为村民生活谋福祉。

在浙江,1个村、6任农村工作指导员,20年接续帮扶的生动实践还有很多。不少农村工作指导员将自己5年、10年甚至20年的青春奉献在不同村子的热土上。

从2004年起,陶招贵担任过柯桥区5个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每个村都留下了他的帮扶成果。在丹家村,指导村民科学养殖家鸡,打响了“丹家家鸡”的品牌知名度;在前畈村,多方奔走、争取资源,打通了连通2个自然村的路;在安华村,给村庄来了场“大整容”,主干道路“白改黑”,拆除河边洗衣台、彩钢棚……村民见到陶招贵都会亲切地打招呼,邀他去家里坐一坐。

这样的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还有很多,他们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他们的精神赓续传承:连续4次任期结束后被村民按手印联名挽留的张新建,用设计艺术擦亮“平阳黄汤”非遗品牌的徐浩,帮助当地修路修桥兴办茶叶合作社的苏玉婷……

在党建工作中,他们加强班子建设,理顺干群关系,是优化组织、建强队伍的辅导员;在强村富民上,他们外引资源、内挖潜力,是冲锋在前、蹚出新路的引领者;在基层治理时,他们指导开展民主议事,帮助健全村规民约,是化解矛盾风险、促进和谐稳定的“老娘舅”;在为民办实事上,他们把村民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记录在“民情日记”中,是了解群众诉求、解决实际困难的“贴心人”。

从一人派驻到组团帮扶,把干事创业积极性激发出来

走进武义县大溪口乡溪口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大棚。大棚内探出个身子,皮肤黝黑,笑容纯真。要不是经人介绍,真以为他是在棚内作业的村民。

他叫杜龙岗,是浙江省农科院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和玉米育种专业的专家,2021年8月接过接力棒,被派驻到溪口村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一到村里,杜龙岗就发挥专业优势,带来了“水果玉米和优质稻轮作”等高效科技产业帮扶项目。

“光靠我这点专业资源远远不够,如何让其他人才也帮助村子发展?”杜龙岗琢磨从包養網排名“娘家”单位借力。

在省农科院大力支持下,杜龙岗积极联系专家下乡到村指导。水产、植保、旱粮、水稻,各领域的专家都被他请了个遍。如今,省农科院与武义县实施院地合作项目55项,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1000余万元,帮助结对的溪口村4年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7万元增长到110万元。

农村工作指导员,派下去的是一个人,背后是整个团队并肩作战。

20年来,浙江各派出单位把派驻地作为部门工作联系点、村情民意观察点、工作创新试验点,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包養平台推薦持。

个人是点,集体是面,以点带面力量大。比如,绍兴明确要求,在确定市派指导员的同时,每个派出单位组建驻村工作组,集合全单位力量开展驻村工作,创新推出“组团驻村”的模式。

对农村工作指导员,在支持帮扶工作的同时,还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

管理上更加严格。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联动、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各级党组织和农业农村部门、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各司其职。

考核上更重实绩。重点考核派驻期间现实表现、帮促业绩和群众口碑,要求他们每年向村子述职,进行满意度测评。

关爱上更讲实效。明确农村工作指导员行政关系、职务、待遇保持不变,落实工作经费和生活补助;对表现突出的在评先评优、选拔使用上优先考虑。

2024 年 4 月 24 日

新华全媒+丨为卫星“量查包養体裁衣”的热控团队_中国网

科研人员对制作完成的卫星多层隔热组件进行检查(4月2日摄)。

手拿剪刀、脚踩缝纫机,工作台旁摆放着“布料”包養網滚筒和纺织线卷……走进位于长春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空间环境研究包養室热控实施工艺中心,这酷似裁缝铺的场景让人一时有些恍惚。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目前,由该公司承制并发射的“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已达108颗,是全球最大的亚米包養網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

热控实施工艺中心负责人吴清爽介绍:“我们在制作为卫星隔热保温的多层隔热组件,大家看到卫星表层的‘金色外衣’就是出自我们之手。”

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会面临近300摄氏度的温差。吴清爽所在团队制作、部署的热控产品像保暖衣物一样包覆在卫星外表,减少温度变化对星上仪器设备的影包養網包養網响,保障卫星在太空中的工作。

热控实施工作贯穿于卫星研制的所有环节,需根据每颗卫星的结构特点、热控措施进行不同的设计和部署,每个细节稍有疏忽都可能会影响卫星性能指标。热控团队又有个别称叫“卫星高定服装设计师”。吴清爽说:“我们的工作也需要‘量体裁衣’,这样的‘衣服’穿起来才能不怕冷又不怕热。”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2024 年 4 月 24 日

迟福林: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 查包養心得为区域合作注入新动能_中国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 “当包養平台推薦前,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成为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大优先选项。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成为共筑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务实之举、特别之举,加快形成以蓝色经包養济为主题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网络和一体化大市场,成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重大任务。”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3月30日在“2024RCEP区域海洋经济青年对话”上,以“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为题发表演讲时表示。

他建议,要务实推进中国-东盟海洋产业一体化、海洋基础设施一体化、海洋旅游经济一体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此外,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要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区位、资源环境与高水平开放政策优势,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中扮演重要角色。

迟福林建议,建设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基地。如以洋浦港为依托,打造油气资源储藏、加工、交易中心;以三亚为中心推动构建中国-东盟邮轮旅游合作圈;以海口为重点建设面向东盟的海产品进口、中转、保鲜、加工、交易基地等。

“蓝色经济是未来经济,是开放经济,是合作经济。面对一个更加注重和依赖海洋合作发展的蓝色经济时代,务实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不仅有助于释放蓝色经济合作潜力,还将为区包養網 花園域经济一体包養網排名化注入新动能;不仅有助于推动构建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还将对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产生重大影响。”迟福林表示。

本次对话会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中国日报社、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办,海南自由贸易港研究院承办包養網